【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第二期)

发布日期:2020-07-17 09:33
浏览次数:374
 

       7月17日,泰杰伟业携手天坛神经介入联盟举办的“杰为卓荦”线上学术会议再次如约顺利开播。本期会议为泰杰伟业系列专业主题活动的首期,未来仍将持续诚邀神经介入领域众多专家学者,为汇聚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理念,紧跟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技术方向,大力支持中国脑卒中防治事业。

       本期学术专题会议诚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爱华教授、重庆西南医院朱刚教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谷震教授、湖南湘雅医院姜维喜教授、陈风华教授和刘凡教授共同主持、点评;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谷震教授、湖南湘雅医院沈沉浮教授、曾飞跃教授担任学术讲者,分享案例、畅谈心得,为大家奉献一场内容精彩、专业精湛、案例详细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刘爱华教授首先致开场词。刘教授提到,该系列沙龙,是由泰杰伟业联合天坛神经介入联盟共同举办。之前的第一期收到了非常好的反响。沙龙提供了更多的临床思想、理念碰撞和交流的机会,是非常难得、非常优秀的学术平台。未来泰杰伟业和天坛神经介入联盟还将继续通力合作,把这项网络盛典越办越好。

       湖南湘雅医院沈沉浮教授首先分享了《后循环动脉瘤介入治疗体会》



       沈教授首先介绍了后循环动脉瘤的一些特点,诸如:
1、后循环动脉瘤是起源于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治疗选择难度较前循环动脉瘤更大。
2、按照位置可分为小脑后下动脉及椎动脉近心段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至小脑上动脉段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小脑上动脉及远段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紧接着,沈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后循环动脉瘤治疗的成功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展示,沈教授也重点提示了一些注意事项:
1、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动脉瘤,如果坚持想用手术治疗达到治愈效果,结果可能是非常不理想的。
2、知取舍。有时候有些血管在治疗中可能要被“牺牲”掉。那相应的一些后循环动脉相关的综合征要非常熟悉。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首先提到,后循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比开颅治疗更具有优势。曾有学术报道显示,破裂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预后及生存质量均要高于开颅手术。而Pica动脉瘤的治疗难度较高,值得大家深入讨论。

2、陈风华教授依据自身经验谈到,如果椎动脉动脉瘤有明确的子瘤或和出血相关,保留Pica的前提下,可以选择闭掉椎动脉。小于2mm的动脉则通常不放支架。

3、谷震教授认为Pica动脉瘤进行填塞时可以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可以采用填圈后后释放支架的方法。血管直径在1.5mm时,放支架依然可行。但更细血管则更多会选择球囊。

4、姜维喜教授认为,对于大动脉瘤,采用普通支架和弹簧圈配合的方式,复发率还是较高的。密网支架的使用是一个趋势,对于大动脉瘤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支架的选择,除了技巧,也要考虑患者的血容量和血压,从而尽量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由此,姜教授提出,术者的经验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治疗过程中合乎常规更重要。

       随后,湘雅医院曾飞跃教授分享了《一例短期复发大脑中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该病例是无意中发现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在外院进行了Y形支架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致密栓塞。但术后2个月复查发现动脉瘤复发了,且体积更大。弹簧圈和支架都有一定的移位。
曾教授在治疗策略上给出了两套方案:

1、开颅治疗。但受到支架干扰,夹闭比较困难,术中可能还需要搭桥。同时患者无明显症状,个人主观意愿不强。

2、再次介入治疗。但依然会存在复发的可能性。

       最终反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决定再次介入治疗。治疗策略是对原有支架钻网眼再次进行弹簧圈栓塞,然后在上干重新释放一枚支架。术中使用了泰杰伟业TJMC14/16微导管,以及Perdenser®9mm*30cm、7mm*30cm、6mm*20cm、6mm*15cm、5mm*15cm等多个弹簧圈。曾教授认为泰杰伟业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最后,曾教授抛出了讨论的内容:
1、 短期复发的原因是什么?血流的冲击?是否存在夹层的原因?
2、治疗策略上的选择还有什么方案吗?
3、下一步的策略是什么?双抗是否改为单抗?若再次复发该如何处理?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认为,支架位移了,存在血流冲击的因素。另外不排除可能血管存在夹层。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的结果。治疗策略依然可以首选介入。而第一次在外院治疗时,填塞的致密性也不够。因此刘教授特别强调,对于未破裂动脉瘤,复发率是一项重要的考量指标。

2、 姜维喜教授认为,第一次手术时,虽然术后即刻看起来弹簧圈还比较稳定,但由于没有达到很好的致密效果,弹簧圈均被压缩到了一侧。瘤腔也随着扩大。因此,对于较大的动脉瘤进行弹簧圈填塞时一定要达到致密的效果才可以避免复发。

3、 刘凡教授又向各位专家提出两个思考:①如果第一次做手术时采用开颅夹闭的效果更好呢?②原本设想采用通过血流导向装置套在原有支架上,但是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条件,而没有采用该方法。如果采用的话,是否对复发的控制会更好一点?另外在这么细小的血管中放血流导向装置,还是担心对分支和下干的影响。

4、陈风华教授表示,第一次治疗更倾向于开颅夹闭。第二次手术则会考虑早点停双抗治疗,促使瘤内血栓形成。

5、 谷震教授则认为,第二次治疗如果采用弹簧圈填充依然很难达到致密的效果,更倾向于采用密网支架。

6、 刘爱华教授提到,如果第二次治疗选择弹簧圈填充,需要填大圈,确保贴壁。

       最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谷震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支架后释放技术的升级》



       谷震教授通过病例,向大家解读了支架后释放技术,球囊保护下的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后释放的大小圈铆钉技术,双支架的共同后释放技术,密网支架的后释放技术等新技术和理念。
       谷震教授认为,这些新技术对于解决动脉瘤栓塞中一些困难病例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所有的这些支架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也同步使用了大量的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事实证明,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完全满足了绝大部分动脉瘤的栓塞要求。 

讨论环节:
1、 刘爱华教授首先对于谷震教授的手术思路和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谷震教授的理念非常有创造力。个别案例,待有更多随访结果后会更具说服力。并且和谷震教授探讨了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

2、 陈风华教授则建议在球囊扩张时考虑血管钙化的问题。谷震教授补充道,一般采用大球囊低压力的方式。

3、 谷震教授随后回答了曾飞跃教授关于中动脉是否也采用大球囊低压力的扩张方式,以及球囊尺寸选择的问题。谷教授提到,中动脉依然可以采用大球囊扩张。而尺寸方面,比血管直径至少大0.5mm。

4、姜维喜教授认为谷震教授创新力非常强,患者例数也非常多,如果能够对病例进行整理,特别是有复查结果的病例,将是很好的经验分享。同时,姜维喜教授高度赞扬了本次沙龙的举办。认为本次沙龙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分享的机会。而且再次强调手术方法安全、有效是最重要的。

       最后,大家对于线上会议的形式给予了高度认可,线上活动未来可能成为常态。刘爱华教授提到泰杰伟业丰富的产品线不仅产品质量优良,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大家的认可,将是泰杰伟业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理念一日千里,新的技术、新的思路不断涌现。敢于创新,同时求真务实,坚持安全有效第一位的原则尤为重要。

       八位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和经验分享,向大家详实地介绍了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分享过程精彩纷呈,专业讲解丝丝入扣,整场会议生动热烈,可谓是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活动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