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 第八期(密网支架专题)+ 查看更多
【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 第八期(密网支架专题)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2-03-08 14:36
浏览次数:685
“二月二龙抬头,今年定有好运头。”3月4日,也是农历龙抬头的日子,泰杰伟业携手天坛神经介入联盟共同举办大型线上学术会议——“杰为卓荦”第八期如约顺利开播。“杰为卓荦”是泰杰伟业与天坛神经介入联盟自前年开始,在疫情背景下联手举办的、以神经介入专业学术为基础的系列线上交流会议,旨在汇聚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理念,紧跟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技术方向,大力支持中国脑卒中防治事业。














详细介绍病例之后,李西锋教授总结了应用Nuva®密网支架的个人体会:
- 相比目前市场常用的进口密网支架,推送起来更容易,输送顺畅,力学传导合理;
- 支架头端打开容易,锚定能力强;
- 相对较软,建议导丝按摩时,小心尾端,以免造成不良结果;
- 可视性稍弱,但不影响临床观察,可以满足临床需求;
- 血流导向作用良好,应用案例均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最后,李西锋教授表示以随访结果来看,效果非常令人鼓舞,并表示期待Nuva®密网支架上市后,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大的便利!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首先感谢了李西锋教授精彩的案例展示,尤其是对于椎基底动脉多发夹层动脉瘤这一棘手的案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顾宇翔教授也表示手术都做得相当漂亮,以病例来看,Nuva®密网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显而易见。另外,针对李西锋教授所说的支架推送更加顺畅的同时感觉支架相对较软的问题,顾宇翔教授提醒到,释放过程要缓慢一些,可以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
3.刘爱华教授表示Nuva®密网支架从一开始应用后,临床及时给予相关反馈,后续工程师进行相应调整过后,其显影性、支撑性、贴壁性均表现良好,也没有扭结情况的发生。
紧接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徐宁教授分享了《Nuva®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分享》的讲题。

徐教授首先介绍了Nuva®密网支架的四个核心特点:
- 具有高金属覆盖率。Nuva®的金属覆盖率达30%-35%,具有优秀的血流导向能力。
- 整体显影设计。具有良好的可透视性,便于观察支架打开程度以及贴壁性。
- 可回收性。不超过可回收标记时可以回收再次定位重新释放,使支架定位更加准确。
- 型号丰富。多达82种型号满足不同临床需求。
随后,徐教授介绍了吉大一院Nuva®的使用情况,共治疗了10枚动脉瘤,6个月的DSA复查结果为:动脉瘤完全愈合率80%,部分愈合率20%,术后均恢复良好。徐教授继续对每个病例进行了介绍:

第一个病例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通路迂曲,应用Nuva®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Vaso CT显示支架打开充分,显影良好,术后7个月复查,动脉瘤完全愈合。

第五个病例为双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先进行左侧颈内动脉瘤的置入进口密网支架,再进行右侧颈内动脉瘤的Nuva®密网支架置入。相当于在同一病人进行了不同密网支架的对比,术后7个月复查,两侧动脉瘤均完全愈合,管壁都被完美修复。无论是术中的推送手感和显影效果,还是中长期的随访结果,Nuva®密网支架均不亚于进口同类产品。




第七个病例为右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优于瘤径口位置特殊,如果使用传统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栓塞微导管很难进入瘤腔内,选用Nuva®密网支架进行输送,操作简便,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不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瘤完全愈合,而且分支动脉得到保存,手术很成功。

最后,徐宁教授对吉大一院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对Nuva®密网支架的使用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国产血流导向装置,期待积累更多的病例来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吉大一院的病例非常精彩,而且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一方面说明术者技术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Nuva®密网支架产品稳定有效。
2.顾宇翔教授:徐宁教授的病例体现了Nuva®密网支架安全可靠,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这一病例,这一位置的动脉瘤手术难度较高,长期的随访结果值得大家期待。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仑鑫教授,刘教授分享的课题是《Nuva®治疗颅内动脉瘤使用经验分享——华西经验分享》。

刘仑鑫教授介绍华西医院共完成8例使用Nuva®密网支架治疗的病例。术后随访发现动脉瘤内基本不显影,有两例病例有显影,后续将继续进行随访。刘仑鑫教授表示Nuva®密网支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并且随访病例没有并发症。


后续刘教授通过两个经典病例说明Nuva®密网支架使用情况。
两例动脉瘤分别是位于C6段以及眼动脉段的宽颈中型动脉瘤,采用单纯密网支架或者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的治疗方法。刘教授评价Nuva®密网支架输送顺利,并且从支架重建可以看出贴壁性好,刘教授指出由于Nuva®密网支架前端设计较好,释放容易并且不会出现释放时弹开的现象。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近端与其他密网支架一样,在释放时需要推拉结合的方式帮助释放,释放后可能需要导丝按摩。


刘教授最后总结:Nuva®密网支架是一款安全可靠的产品,术后并发症少。将会继续关注泰杰伟业的新产品。

讨论环节:
刘爱华教授与顾宇翔教授点评均建议支架释放时要尽量避免覆盖其他动脉,尤其是顾教授提到在对颈内动脉位置动脉瘤治疗前常规要压迫对侧颈内动脉,判断血供情况,血供良好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尽量避免覆盖其他动脉。避免术后被覆盖的动脉出现狭窄。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刘爱华教授向大家分享了《新型Nuva®密网支架的天坛医院临床应用》。

刘教授首先向参与本次线上讨论会的诸多专家表示感谢。
随后,刘教授带着众人回归了动脉瘤治疗的历史。从弹簧圈栓塞到血流导向重建血管,后者逐步成为了动脉瘤治疗的趋势。而国产厂家将关注点放在密网支架的研发上,也是符合当前临床治疗方向的。

刘教授回顾过国内外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后,着重介绍了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在天坛临床试验的概况。

天坛作为本次产品上市前临床的中心医院,共入组66例,试验组、对照组各33例。


而目前随访结果可以看出,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与对照组进口产品相比,治疗效果完全可以相媲美。

随后,刘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天坛试验组中的8个典型病例。其中1-6是前循环动脉瘤,7-8是后循环动脉瘤。经过8-14月随访复查,可以看到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均得到了良好治疗,载瘤动脉重建良好,血流通畅,支架贴壁稳定,形态保持良好。体现出了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优秀的产品性能和绝佳的治疗效果。








其中1-4例为眼动脉段动脉瘤,通过随访可以看到,经过采用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动脉瘤得到了治疗,同时眼动脉得以良好的保留,特别是第4例患者,其眼动脉起始端也存在血管的膨大改变,经过Nuva®治疗后,不仅动脉瘤痊愈,血管起始端的异常膨大也已消失,而眼动脉本身保留完整。从而从安全性方面也充分证明了Nuva®的优秀性能。

病例7是椎动脉多发的夹层动脉瘤。由于涉及血管较长,术中采用了3支架桥接的方式进行置入。刘教授提到,这个过程很顺利,操作也很简便。桥接后的支架形态稳定,贴壁良好。

最后,刘教授分享了使用Nuva®过程中的个人心得。他提到,对于密网支架的使用,一定要精准测量载瘤动脉的直径和瘤颈的宽度。采用Nuva®进行治疗时,型号应至少大于载瘤动脉直径0.5mm。可以通过3DRA模拟支架置入,从而获得更精确的释放角度和位置。为密网支架发挥功效、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基础。



另外,刘教授还提到采用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与Perdenser®大圈进行配合治疗,对于大及巨大型动脉瘤的治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预防密网支架置入后存在的动脉瘤远期破裂的风险。


密网支架置入后的抗凝药使用策略也是临床最为关注的学术热点,刘教授也向大家谈了个人的体会,并分享了他及天坛医院的经验。


总之,通过刘教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是一款性能卓越、治疗效果良好、临床使用满意、患者可以充分受益的优秀产品。
讨论环节:
诸位业界大咖,就术前、术中、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顾宇翔教授认为,急诊破裂动脉瘤很少采用密网支架。往往是大部分填塞,一个月后二期手术放置密网支架。如果确实要用的,抗凝药推荐用替洛非班。术前测血小板抑制率,如果抑制率不达标,术中必定采用替洛非班。
2.刘爱华教授分享到,他个人的经验来说用药会更加激进。达标的患者术中采用维持量,不达标的患者术中采用复合量。
3.李西峰教授提到,部分患者入院确定要放置密网支架的话,会直接采用替格瑞洛。
4.徐宁教授提到,使用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术前双抗治疗要进行5天。术前查血栓弹力图、基因检测和血小板抑制率。术前充分检查,各项指标达标的话,术后出现血栓事件的概率比较小。但加大双抗力度时,会存在出血风险。
5.刘仑鑫教授介绍到,少数破裂的血泡样动脉瘤采用了密网支架进行治疗,那么这种情况时,会直接采用在术后“泵”替洛非班的给药方式。
密网支架是目前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趋势,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临床试验随访的结束,预示着这一国产动脉瘤治疗神器已经得到临床术者的认可。
五位教授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和手术讲解,向大家详实地介绍了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的优秀性能,分享过程亮点纷呈,专业讲解求真务实,整场会议生动热烈、丝丝入扣,可谓是精彩绝伦、引人入胜!让我们共同期待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早日上市,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助力中国卒中防治事业!
回放路径:
可扫描二维码进入录播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