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第三期

发布日期:2020-07-31 11:23
浏览次数:624
 

       7月31日,泰杰伟业携手天坛神经介入联盟共同举办大型线上学术会议——“杰为卓荦”第三期如约顺利开播。“杰为卓荦”是泰杰伟业与天坛神经介入联盟在疫情背景下联手举办的,以神经介入专业学术为基础的系列线上交流会议,旨在汇聚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发展理念,紧跟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技术方向,大力支持中国脑卒中防治事业。

       本期学术专题会议诚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担任开场嘉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吕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谢晓东教授以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姚声涛教授共同主持、点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朝华教授、张昌伟教授以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冉启山教授担任讲者嘉宾,分享经典案例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纷呈、耳目一新的学术盛典。 



       会议伊始,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教授首先致开场辞。李佑祥教授提到,在最新召开的神经外科学会视频会以及政府层面均提到,神经介入领域国产材料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迎头赶上欧美国家的材料水平,而且是全系列、全方位的提升。而泰杰伟业作为国产品牌的代表,近年来产品系列也有良好的表现。包括通路产品、弹簧圈产品,以及现在正在进行临床试验阶段的密网支架,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朝华教授首先分享了名为《伴子囊的破裂动脉瘤的栓塞》的讲题。



       王朝华以临床案例作为基础,分享了包括后交通破裂动脉瘤伴子囊、后交通动脉瘤伴子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伴子囊、破裂的床突上段动脉瘤伴子囊的分期治疗等多个精彩案例。案例中既有采用单微导管栓塞,也有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进行栓塞,还有一期单纯弹簧圈填塞,二期采用密网支架置入,可谓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精彩的案例分享之后,王朝华教授提出了三个临床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1.哪些子囊需要单独处理?

2.单、双导管如何选择?

3.处理子囊和动脉瘤主体的先后顺序问题。 

讨论环节:

1.吕明教授首先就王朝华教授提出的第一讨论问题进行了演示分享。吕教授认为,有子囊的动脉瘤,如果主体是窄颈的,且子瘤小、母瘤大,则可以不栓塞子囊。而一旦面临三种特殊情况时,需要单独处理子瘤:①子瘤比较大,甚至超过母瘤的大小时;②子瘤位于瘤颈处;③即便子瘤较小,但母瘤的瘤颈很宽。而对于子瘤的填塞,只追求栓塞小圈甚至只栓塞几个环,而把重点放在致密栓塞母瘤,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栓塞效果。

2.姚声涛教授也认同吕教授的观点:子瘤比较大的时候,能够治疗还是要栓塞的,但是子瘤较小时,通过母瘤的致密栓塞,也可以达到同时治疗子瘤的目的。

3. 谢晓东教授认为,动脉瘤治疗要因人而异。子瘤的治疗要考虑个体化情况。如果子瘤要进行治疗,最好还是双微导管。

4.张昌伟教授则认为,子瘤的治疗,不要强求。子囊栓塞不满,后续还可以有其他手段辅助。

5.冉启山教授补充了一点经验,即如果存在支架的置入,需要抗凝、抗血小板的治疗的情况下,对子瘤进行处理,会更加安全。

       紧接着,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冉启山教授分享了《复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病例分享》
 




       冉教授首先提到,对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都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复杂动脉瘤无论是介入还是开颅,都是巨大的挑战。复杂动脉瘤包括不规则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微小动脉瘤、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眼段动脉瘤、多发动脉瘤,以及通路困难的等众多种类。而治疗手段包括单纯弹簧圈填塞、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等。



       冉教授也提到,自疫情以来,国产品牌给予了科室很大的支持。治疗的效果也都达到了让人满意的程度。


       随后冉启山教授分享了5则复杂动脉瘤的治疗病例。病例中既有填塞后分支血管闭塞的处理方法;也有术中路径困难,在外院未完成手术;以及带有子囊或者已破裂的大型动脉瘤的治疗。其中第三则病例全部采用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进行填塞,也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冉教授再次强调,术中置入支架的情况下,对于子囊,还是术中进行填塞治疗会更加安全。



讨论环节:

1.谢晓东教授认为冉教授展示了丰富的复杂动脉瘤的案例。而对于通路困难的病例,如果下肢血管狭窄造成通路困难,也可以考虑采用上肢血管。

2.姚声涛教授提到对于第一例病例,是否由于抗凝治疗不足,或是术中时间较长,从而血栓形成等因素。而对于路径困难的病例,或许开颅是个更简单的方法。

3.张昌伟教授认可谢教授关于选择桡动脉入路的观点。路径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桡动脉进行入路,可能会更加简单一些。

       最后,张昌伟教授分享了《宽颈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关注狗耳朵》


       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宽颈动脉瘤的定义,即相对宽颈是瘤颈/瘤体大于0.5,绝对宽颈是瘤颈宽度大于4mm。通常对于宽颈动脉瘤可以采用支架、球囊辅助,血流导向,大圈技术等。而“狗耳朵征象”是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从远期来看,“狗耳朵征象”是动脉瘤复发的一个征象。


       对于如何消除“狗耳朵征象”,张教授认为,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选用适当较大的成篮圈。选用大圈,可以有效封堵瘤颈,方便后续致密栓塞。对于突入载瘤动脉的部分,可以通过支架后释放技术压回动脉瘤内,也是瘤口过度填塞的理念。


        而针对大圈对于瘤口的保护作用的原理,张教授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画向我们做了展示说明。


       接下来,张教授也通过一则案例的完全视频向大家展示了大圈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良好的临床效果。

       随即,张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例由泰杰伟业Perdenser®8mm*30cm-3D在5mm*8mm动脉瘤内的完整的成篮过程。整个过程中,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表现出良好的成篮稳定性和对于动脉瘤形态的顺应性。

       对于宽颈动脉瘤,张教授提到密网支架是目前治疗的一个趋势。也提到目前泰杰伟业的女娲(Nuva)动脉栓塞装置系统,对巨大、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是让人期待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即将开启女娲支架的临床入组。张教授对女娲支架寄予积极的期望。而对于泰杰伟业目前及未来的产品线,张教授也给予了极大的期望。最后,张教授通过“国货当自强”的口号,将贸易战及疫情背景下的国产情怀推向了顶峰。 



讨论环节:

1.姚声涛教授指出,“狗耳朵现象”不管是介入手术还是开颅夹闭都会遇到。小的动脉瘤发生“狗耳朵征象”的几率还比较小。但大的动脉瘤较常出现。选用贴壁性好的弹簧圈,会减少“狗耳朵”的出现。而对于大圈技术,姚教授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建议采取比较保守的手段。

2.谢晓东教授则认为,对于未破的大动脉瘤可以考虑采用大圈技术,而对于小动脉瘤及破裂动脉瘤,则尽量不要采用大圈技术。对于大动脉瘤采用超过瘤径的弹簧圈,目前最多可以超过20%。

3.王朝华教授认为,未破裂动脉瘤采用大圈技术还是比较安全的。而对于微导管塑形的要求更高。王教授特别指出,大圈技术,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要慎用。

4.冉启山教授提出,介入治疗首先要保证手术的安全。可以通过微导管良好的塑形,达到对于瘤颈填塞的良好的效果。

5.吕明教授提到,“犬耳现象”是Raymond分级中的一种。完全栓塞是RaymondⅠ级,“犬耳现象”属于RaymondⅡ级。RaymondⅢ级又分为ⅢA和ⅢB。其中ⅢA是腔内有造影剂残留。而ⅢB是“犬耳现象”的延申,即顺着动脉瘤壁出现造影剂残留。根据既往的学术统计,Ⅰ级复发率最低,ⅢA级其次,而“犬耳现象”和ⅢB级是复发率最高的。也确实需要关注的。大圈技术对于“犬耳现象”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大圈技术对于流出道的效果可能不明显。考虑到还需要保护重要的边支动脉,吕教授更倾向于双微导管甚至三微导管。同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实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是否使用大圈技术。而且对于大圈技术,必须是经验丰富、手感良好的术者才可以采用。另外,吕教授认为,对于10mm及以上的动脉瘤,不管即刻栓塞多么致密,依然存在复发风险。然而血流导向装置,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远期治疗效果,也大大扩展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6.谢晓东教授也再次强调,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对于大圈技术,必须建立在术者对于技术、器材熟练的基础上。而随着血管腔重建的理念的不断推广,密网支架得到了广泛认可。泰杰伟业的女娲(Nuva)支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技术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层出不穷。集百家之所长,汇群英之所智,打造神经介入领域的高端专业学术交流沙龙,推广神经介入的新思维、新技术,一直是泰杰伟业和天坛神经介入联盟共同目标。

       七位教授通过精彩的案例分享和经验讨论,向大家全面展示了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难点、要点。整场沙龙会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可称得上是一场神经介入领域的饕餮盛宴!让我们共同期待“杰为卓荦”下一期活动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