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 查看更多
【会议报道】动脉瘤介入沙龙---杰为卓荦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6-29 09:50
浏览次数:973
本期线上会议的主题是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分享。特邀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致开场辞;由北京天坛医院刘爱华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高小平教授和广西区人民医院钟书教授共同主持、点评;钟书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张欢主任和江西省人民医院梁爱军主任担任讲者,分享案例、畅谈心得,为大家奉献一场内容精彩、专业精湛、案例详细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刘爱华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祝福。随后,刘教授提到,泰杰伟业作为国内神经介入领域全产业、产品线建设的知名企业,本次携手天坛神经介入联盟举办线上学术会议,也正是民族企业情怀的重要体现。

紧接着,天坛神经介入联盟主席缪中荣教授为沙龙致开场辞。缪教授指出,线上学术会议交流的形式目前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大家所接受。泰杰伟业本次携手天坛神经介入联盟举办线上学术会议,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江西省人民医院的梁爱军主任首先进行了《颅内动脉瘤经验分享》的讲演。主要是有关于颅内动脉瘤治疗过程中国产器械的使用经验。

梁主任分享的第一则病例是前交通动脉瘤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中采用了泰杰伟业Frepass®TJMC14微导管。术中全程使用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
梁主任认为泰杰伟业Frepass®微导管通过性优秀,可以在接近动脉瘤时后撤微导丝,推动微导管自行就位。同时在弹簧圈的释放过程中微导管稳定性非常好,而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在成篮过程中贴壁效果非常好,成篮效果完美,成篮后也不会影响到分支血管。另外,填充和收尾时选用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可以感受到对微导管的后踢作用很小,并且有很好的钻空和空间分布能力,对于瘤颈也有良好的覆盖。

梁主任分享的第二则病例是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中依然采用泰杰伟业Frepass®微导管和Perdenser®弹簧圈。微导管就位也采用了接近动脉瘤时后撤导丝,推动微导管独立进入动脉瘤。梁主任认为,Frepass®微导管通过性好,推送柔顺,独立前行进入动脉瘤有助于消除微导丝可能产生的对动脉瘤的不良干扰。

通过两个典型病例,梁主任总结认为,泰杰伟业Frepass®微导管在迂曲狭窄的血管内的通过性非常优秀,微导管塑形的保持性也表现良好,而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则能够安全有效进行成篮/填充/收尾的全过程。
讨论环节:
1.高小平教授认为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如果可以选择单纯弹簧圈填充是最好的。如果要选用支架,就要考虑是否要保留前交通动脉。
2.钟书教授则结合自己使用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使用建议。
3.刘爱华教授认为,梁主任在治疗过程中细节考虑非常周到。在前交通动脉瘤填塞的成篮过程中可以考虑双微导管,对瘤颈进行更好的保护。而对于中动脉的动脉瘤,同样可以考虑双微导管,从而避免收尾圈突入载瘤动脉。

随后湖南省人民医院张欢主任分享了《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张欢主任首先从既往的学术研究分析了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器材要求。张欢主任指出:
1.对于微小动脉瘤,微导管难以超选进入瘤腔
2.微导管难以稳定在瘤腔内
3.微小动脉瘤瘤壁较薄,术中破裂风险高
4.多为宽颈动脉瘤
由此带来的技术和器械要求是:
1.术者技术要熟练
2.需要柔软、小直径、短的弹簧圈
3.要稳定的支撑导管
4.稳定性好的微导管
张主任结合自身使用经验提到,泰杰伟业Perdenser®具备良好的柔软性,也提供了丰富型号,特别是小直径的3D圈,对于微小动脉瘤治疗过程中使用效果也很好。

随后,张欢主任通过3则病例分享了在微小动脉瘤治疗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和心得。最后,张主任总结道:
微小动脉瘤治疗存在着术中破裂风险高,对术者技术要求更高,对于器材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还可能存在动脉瘤术中显影不佳,从而对手术造成困扰的情况。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提到,动脉瘤治疗的两大难题是巨大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对于微小动脉瘤,如何进行微导管塑形、如何填圈增加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降低复发率、降低术中破裂风险尤为关键。
2.高小平教授指出,微小动脉瘤治疗是动脉瘤栓塞治疗王冠上的明珠。高教授提到,就自己的体会而言,微小动脉瘤治疗可谓是“步步惊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对于术中血栓形成,高教授也分享了宝贵的药物使用经验。作为神经内科医生进行动脉瘤治疗,特别强调“打好基础”,做到胆大、心细、稳步推进,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钟书教授则就“双抗”使用分享了自己的经验,特别指出术中出现血栓往往由于术前过度脱水,导致血液过度浓缩。术前过度脱水而忽略补液,会成为术中出现血栓的影响因素。

最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钟书教授分享了《颅内动脉瘤7形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体会》
钟教授通过9则病例,针对不同类型的动脉瘤采用不同品牌的7形支架进行治疗分享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其中,钟教授总结道:
1.支架技术可以把宽颈动脉瘤变成相对窄颈动脉瘤,但需要保护好分支血管,需要严格筛选病例。同时,使用的弹簧圈要具备良好的成篮。
2.选择合适长度的支架很重要,两端距离动脉瘤5-10mm。
3.操作过程中采用半释放技术,先过弯,再推挤,警惕内弯打折。
4.7形支架技术不是常规技术,应谨慎使用,切勿将锦上添花变成画蛇添足。
讨论环节:
1.刘爱华教授提到,支架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辅助支架,密网支架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而对于破裂动脉瘤,则尽可能不用支架。刘教授也强调了一点,对于介入手术,安全是第一位的。可控、简单是第二位的。
2.高小平教授总结指出,复杂动脉瘤手术如果采用支架的辅助,追求的不是技术的展示,而是用最简单、实用的技术和器材,进行最安全和相对效果最优的治疗结果。
3.梁爱军主任就支架置入过程中血栓出现的几率与钟教授进行了讨论。钟教授也再次分享了自己使用抗凝药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