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杰伟业“名士封瘤,角立杰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第一期报道+ 查看更多
泰杰伟业“名士封瘤,角立杰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第一期报道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6-16 10:24
浏览次数:541
5月29日下午,泰杰伟业“名士封瘤,角立杰出”线上学术交流活动第一期顺利开播。本期会议为泰杰伟业系列专业主题活动的首期,未来仍将持续诚邀神经介入领域众多专家学者,推广标准治疗,普及治疗理念,惠至基层术者,分享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鼎力相助中国卒中防治事业!
本期活动主题是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技术,特邀李佑祥教授开场;由刘爱华教授、万杰清教授和温昌明教授点评;刘爱华教授、彭亚教授以及魏亮教授分享经典案例及宝贵的临床经验,共同为大家奉献了一场内容详实、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北京天坛医院的李佑祥教授为本次会议进行了精彩开场。

首先,李佑祥教授对于泰杰伟业本次线上活动给予了肯定。其次李佑祥教授提出,介入的发展离不开材料和器械,对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厂商尤其是北京泰杰伟业,这些年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期望和肯定,对泰杰伟业旗下的弹簧圈、微导管以及刚刚取得CFDA认证的膨胀圈圈等产品给出了高度认可。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首先分享了《双微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开场,彭亚教授分享了泰杰伟业的弹簧圈的使用感受,认为泰杰伟业的弹簧圈能够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性能。
紧接着,彭亚教授以案例作为技术应用的载体,分享了双微导管技术在一些特殊病例,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彭亚教授总结认为,双微导管技术填塞动脉瘤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例如宽颈、是否需要保护重要分支等因素。
随后上海市东方医院的魏亮教授分享了《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塑形方法》

魏亮教授指出,微导管伴随整个治疗过程,包括最后安全撤离,都起到重要作用。微导管塑形的意义在于,该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基本技术,也是关键技术;恰到好处的塑形可以使微导管快速就位,避免多次尝试,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增加弹簧圈填塞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栓塞效果满意并兼顾安全性。
另外,微导管塑形的术前设计很重要,要求术者对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空间立体结构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临床反复训练和体会。
魏亮教授分别对直型微导管、单弯微导管、双弯或猪尾型塑形微导管、S或Z型塑形微导管、立体弯塑形微导管应用在动脉瘤瘤顶方向与载瘤动脉间不同的空间关系进行了逐一讲解,其间结合了大量临床案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微导管塑性的重要性。
魏亮教授总结道: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微导管塑形至关重要,理想的塑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并发症,达到理想的栓塞效果;而对于如何塑形,应想尽各种方法,使微导管目标形状和载瘤动脉形状充分吻合,增加微导管稳定性。
魏亮教授同样分享了泰杰伟业微导管的实际临床使用感受,认为泰杰伟业的微导管无论是在可塑性、通过性、塑形保持性等方面均满足临床使用需求。并且对泰杰伟业弹簧圈,尤其是小圈的钻空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刘爱华教授分享了《破裂动脉瘤急诊期介入栓塞策略》

刘爱华教授结合北京天坛医院动脉瘤性SAH绿色通道经验和实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病例为大家呈现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题学术报告。内容摘要有:
最后,刘爱华教授着重介绍了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该密网支架具备高金属覆盖率、优秀的支撑性和柔顺性、良好的可视性、型号齐全等特点。
刘爱华教授对该密网支架在临床试验阶段的使用感受给予了很大的认可。
动脉瘤介入治疗基础技术和认知至关重要。
六位教授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展示和经验的分享,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众多核心技术和理念,可谓干货满满。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活动更加精彩!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www.medtion.com/meetingInfoLive.jspx?id=1286即可进入录播界面
微信端:可扫描二维码进入录播观看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