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太极妙手 行云流水” 神介功夫 国潮来袭+ 查看更多
【会议报道】“太极妙手 行云流水” 神介功夫 国潮来袭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2-08-31 15:01
浏览次数:453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泰杰伟业一直致力于中国神经介入领域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国产品牌佼佼者离不开广大临床专家的指导与支持。2022年8月24日,由北京泰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太极妙手 行云流水 神介功夫 国潮来袭”线上学术沙龙会如约顺利开播。该系列沙龙旨在为神经介入领域专家提供互相探索,共同精进的学术交流平台。
本期沙龙以“颅内动脉瘤瘤颈口的保护和治疗探讨”为主题,诚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刘爱华教授担任大会主持、特邀嘉宾;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方淳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李真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浙江医院万曙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倪伟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路华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崔艳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万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张颖影教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王昊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涛教授担任讲课嘉宾,分享各自的手术案例和宝贵的临床经验。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致开场辞,介绍了本期探讨的话题,逐一介绍了本次参会的各位教授和主任,热烈欢迎神经介入大咖汇聚一堂,介绍会议分为两个部分—PART1:不同类型(特殊部位)颅内动脉瘤瘤颈口的保护和意外处理;PART2:不同颅内动脉瘤瘤颈口封堵方案的优劣探讨。对于本期会议的主题及病例讨论,也充满了期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倪伟教授展示了动脉瘤累计不同分支的情况,并介绍应对这些动脉瘤的难点和常用的治疗方案。之后教授通过精彩的病例着重展示介入治疗该类动脉瘤所使用的技术和产品,如支架保护下栓塞后交通动脉, 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和血流导向治疗眼动脉动脉瘤等。最后教授对还在探索中瘤颈保护装置进行了展望。

课题二:双导管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路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双导管技术填塞颅内动脉瘤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随后路教授用实际病例为我们展示了双微导管技术的具体试用策略,如在大型动脉瘤利用微导管的不同朝向达到致密填充,在分叶和长条动脉瘤则利用微导管不同定位中进行分区填塞。
课题三:国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崔艳峰教授演讲为我们重温了2021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和2021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虽然介入治疗方案已经成为了处理动脉瘤主导地位,但动脉瘤的复发问题仍然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崔教授利用多个病例为大家说明由于弹簧圈的压缩将导致动脉瘤的复发,并展示了多种瘤颈保护和重塑的技术。随后,崔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多个泰杰Perdenser®弹簧圈的实战病例,其中一个案例为未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因瘤体较大,直径约9.5mm,术者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支架半释放的状态下用两枚Perdenser® 9mm×30cm-3D弹簧圈进行栓塞,直至瘤体和瘤颈均达到致密状态,术后造影显示载瘤动脉通畅。


最后崔教授总结了Perdenser®弹簧圈的优势:稳定成篮,快速解脱,开环设计兼顾了稳定性与顺应性。

课题四:二维弹簧圈的妙用-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瘤颈和分支保护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徐李刚教授则打破传统观念的为大家讲解以使用二维弹簧圈为主的动脉瘤填塞方案,该方案在微导管的精细操作基础上使用多枚大小相近的弹簧圈在瘤颈处形成“洋葱皮样”结构,以达成瘤颈的保护作用。该方案引起在场专家的浓厚兴趣并进行了相关讨论。

课题五:瘤颈口治疗-国产密网支架的应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刘爱华教授为大家介绍动脉瘤治疗的技术发展和产品迭代,并阐述了血流导向装置的治疗理念。在病例展示部分刘教授为我们展示了FD装置在治疗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复发动脉以及血泡样动脉瘤的优势,并且分享了泰杰伟业即将面世的NUVA血流导向装置的临床应用体会。

课题六:水凝胶圈在虹吸段破裂动脉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张颖影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虹吸段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特点。该解剖阶段的动脉瘤一般对微导管的塑性和支架的贴壁有很大的挑战,然而该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又必须保证动脉瘤栓塞的稳定和致密以抵抗血流的冲击。

Perfiller®水凝胶圈其中一个特点为有强大的抵抗血流冲击能力,可提高栓塞体的长期稳定,张教授也汇报了两个虹吸段动脉瘤的病例,通过填入Perfiller®水凝胶圈可以使动脉瘤尽快达到不显影的效果。

课题七:泰杰膨胀圈收尾体会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王昊教授为大家展示了两例泰杰Perfiller®弹簧圈的应用体会。
在第一例M1末端动脉瘤合并远端急性闭塞的病例中,泰杰Perfiller®做到了快速稳定成篮,并在随后的Freble™中间导管越过瘤径口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形态。


在第二例后交通动脉瘤中,在使用泰杰Perfiller®完成动脉瘤致密填塞的同时,保证了瘤颈处的结构稳定,保证了后交通的畅通并避免支架的使用。

课题八: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江涛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前交通动脉瘤的一些栓塞方案,结合病例将分区填塞,支架辅助填塞,Y型支架辅助填塞,X型支架辅助填塞的技术细节和常见问题展示给各位专家和听众。

会议总结:
1、李真保教授表示各位讲者结合临床中的经典病例分别介绍了采用不同的技术或器械,对瘤颈口进行保护或封堵,最终都达到了完美的效果,病例分享非常精彩。
2、刘爱华教授表示今天沙龙会的主题很好,聚焦瘤颈重建,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动脉瘤介入治疗理念也不断进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动脉瘤颈+囊内致密填塞,主要是多微导管技术和球囊辅助技术等;第二阶段为动脉瘤颈支架重塑+致密填塞,主要是支架辅助技术;第三阶段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血流导向,主要是密网支架与覆膜支架技术。
对于会议组提出首枚弹簧圈的如何选择问题,刘爱华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列举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选择,强调指出在没有其他器械辅助的情况下,成篮圈会显得更为重要,成篮后对动脉瘤颈造成覆盖或包裹,形成血流阻挡作用,有助于后续的致密栓塞,减少术后复发。刘爱华教授还指出二维和三维弹簧圈各有特点均可成篮,建议初学者选用三维弹簧圈,方便术中调整,弹簧圈大小可视动脉瘤情况而定:方便微导管进入时可选偏大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角度刁钻时可选偏小圈。
3、万曙教授表示刘爱华教授介绍的非常详细,涉及相关的技术以及关键的器械,并指出动脉瘤的治疗已经从粗放型向越来越精准化发展,另外,随着大量国产新型材料的进入,也将更有助于动脉瘤的精准化治疗。
至此,“太极妙手 行云流水”线上沙龙会圆满结束。我们期待下一期线上会议再见。
杰出科技,关爱生命,满足临床需求一直是泰杰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泰杰伟业提供Perdenser®弹簧圈和Perfiller®膨胀圈,产品构型均提供2D和3D两种,其中3D构型采用的是360°Ω开环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其随机转点的能力,可以稳固贴壁成篮,具有优异的适形性。密网支架是目前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趋势,随着泰杰伟业Nuva®密网支架临床试验随访的结束,Nuva®血流导向装置这一国产动脉瘤治疗神器也即将面世,未来我们也将再接再厉提供更丰富的高质量的民族产品。
泰杰伟业作为神经介入领域国产品牌的佼佼者,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相信在各方的共同支持和关注下,泰杰伟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