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治疗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一例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flow diverter,FD)作为新一代动脉瘤治疗方法,创造性地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理念转向载瘤血管的重建,显著提升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成功率。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高金属覆盖率和显著的血流导向能力,有利于内皮细胞的攀爬及瘤颈覆盖闭合,最终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

      本病例由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的姚晓峰院长与宋波主任将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应用于患者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对于载瘤动脉进行重建,改善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

1. 患者基本信息

       女性患者,32岁。

       主诉: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半年。

       现病史: 半年前因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于外院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恢复尚可,自诉偶有头部不适,现家属为求进一步复查于我院就诊。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可,饮食及夜休可,大、小便正常。

       个人史: 无特殊。

2. 术前影像资料

术前影像学检查复查DSA示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
  

       通过3D工作位测量动脉瘤大小约5.45mm*2.11mm*3.51mm;栓塞动脉瘤近端可见一大小约0.94mm*0.91mm*0.83mm的瘤样突起。



3. 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

诊断结果

       左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手术计划方案

       左侧颈内动脉密网支架置入术

术中涉及器械

· 8F短鞘

· Synchro  200cm微导丝

· 远端通路导管 SOFIA

· 支架微导管XT-27

· 泰杰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TJED-D-4.5-16(预期血管直径/长度:4.0mm*21mm)

4. 手术过程

穿刺,患者仰卧位,麻醉到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无菌巾,右股动脉穿刺置8F鞘并完成全脑血管造影。



       建立稳定通路后,将支架微导管在微导丝引导下越过病变顺利到达大脑中动脉,然后将预期血管直径/长度为4.0mm*21mm的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输送到位。



       随后,在顺利完成Nuva®密网支架的远端定位后,采取推拉结合缓慢释放Nuva®密网支架。



       术中释放支架过程中,多角度观察支架贴壁均良好。



       Nuva®密网支架释放完成后,造影显示支架贴壁良好,遂固定输送导丝,向前推送微导管,待微导管穿过装置后,再将输送导丝远端回撤入微导管内,然后整体撤出输送系统。



       Nuva®输送系统的回收过程也可继续改善Nuva®密网支架的贴壁效果。



5.术后情况  

      术后即刻造影可见支架内血流通畅,动脉瘤内可见明显造影剂滞留,远端分支显影无缺失,手术顺利结束。



       
1.本病例为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是动脉瘤高发部位之一,该位置与前床突、硬膜折返、海绵窦和颅神经关系密切,选择血管内治疗有助于手术顺利开展。Nuva®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操作简单,术中释放顺利,具有高金属覆盖率,充分覆盖动脉瘤瘤颈口,血流导向作用显著且兼顾分支保护,有利于患者良好预后。

2.Nuva®密网支架输送系统有独特的释放-回收段整体显影设计,具备路标引导功能,可清晰显示出血管真实走向,同时也指示出释放-可回收区域;术中通过推拉结合,不断调整微导管始终处于血管中轴线上,极大地方便了支架的成功释放。

3.Nuva®密网支架主体丝采用的是镍钛合金,拥有较高的回弹性,术中可见支架离开微导管后即刻得到良好打开效果;同时具有较好的柔顺性,释放于迂曲的血管中,可以很好地顺应血管形态。除此之外,Nuva®支架还具有2根铂铱合金丝和约1/3的DFT丝,支架提供整体显影效果,术中易于观察支架的打开、走形及贴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