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denser®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异常扩张导致的局限性动脉壁瘤状突起,常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5%,也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SAH)的最重要原因。在我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在35~75岁的人群中,患病率达到了7%[1-2]
前交通动脉位于视交叉下方,邻近终板,是沟通两侧大脑前动脉的中间血管,此处解剖变异复杂,往往存在许多急剧的转弯和分叉;据统计,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率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30%[3]。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手术方法,可经由置入微导管、放置弹簧圈等操作,阻断动脉瘤血液供应,避免动脉瘤破裂,手术疗效确切[4]

患者基本信息:女性,58岁,前交通动脉瘤。



术前三维DSA显示左侧前交通动脉段存在一4.5mm*6mm动脉瘤。

手术方案:单纯弹簧圈栓塞。



手术过程:术中路图引导下,使用泰杰伟业Frepass®TJMC14微导管到达前交通动脉瘤瘤腔,选择泰杰Perdenser®4.5mm*15cm-3D弹簧圈成篮,可见成篮圈贴壁且稳固,提供了瘤内稳定的支撑,成篮满意。





继续选用一枚Perdenser® 2mm*6cm-2D、一枚Perdenser® 2mm*4cm-3D、两枚Perdenser® 2mm*3cm-3D弹簧圈进行填充,最后以Perdenser® 2mm*2cm-3D弹簧圈进行收尾。

术后即刻造影看到,动脉瘤致密栓塞,瘤腔内无造影剂残留,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手术完美结束。

Perdenser®3D弹簧圈拥有优秀的金属记忆性和随机转点能力,成篮后径向支撑更稳定,抗压缩能力强,成篮效果稳定,为后续填充创造有利条件。案例使用Perdenser®3D圈、2D圈交替填充的方式,能够有效捕捉瘤体内空隙,使栓塞更加致密。Perdenser®弹簧圈满足临床从成篮、填充、收尾全过程,并且可以达到致密栓塞的治疗目标。

产品介绍

泰杰伟业自主研发生产的Perdenser®弹簧圈分为复杂型和螺旋型两种。其中复杂型依靠其360°Ω开环配合随机转点的设计,可以良好的成篮,有效保护动脉瘤壁,避免动脉瘤破裂。优异的成篮表现不仅有助于保护动脉瘤壁,更为后续填充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弹簧圈头端采用高分子球帽设计,可以确保不会对动脉瘤壁产生损伤,避免术中顶破动脉瘤。

优秀的缝隙捕捉填充能力,有效保证手术可以达到致密填塞的效果。上百种型号,亦为临床提供从成篮到填充到收尾的全系列选择。



根据形圈直径不同所采用的差异化柔软度设计,满足不同大小的动脉瘤填充需求,支撑从成篮到填充直至收尾的全线操作。泰杰伟业超软型弹簧圈具有良好的柔顺性,既可以在微小动脉瘤治疗中作为成篮、填充使用,还可以作为中大型动脉瘤治疗的收尾圈使用,均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表现。



作为国内首款秒解脱的弹簧圈系统,解脱方式稳定、快捷,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特别是在动脉瘤破裂治疗时,更是可以做到争分夺秒,降低患者风险。


参考文献:
[1]de Rooij NK,Linn FH,van der Plas JA,et al. Incidence of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region, age,gender and time trends [ J ].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 (12) :1365-1372.
[2]Nieuwkamp DJ, Setz LE, Algra A, et al. Changes in casefatality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over time, according to age,sex, and region: a Meta-analysis [ J]. Lancet Neurol,2009,8 (7) :635-642.
[3]Kensuke Murakami,Noboru Takahashi,Nobuhisa Matumura,etal.[A case presenting brain abscess with multiple infectious aneurysms].[J].Noshinkei geka. Neurological surgery,2002,30(10).1089-94.
[4]Kitchen ND,Jager HR,Ellamushi HE,et al.Risk factors forthe formation of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J].Journal ofNeurosurgery,2001,94(5).